小朋友鼻敏感‧4大舒緩飲品

小朋友鼻敏感‧4大舒緩飲品

小兒鼻敏感於香港已是十分普遍的問題,兒童臟腑嬌嫩,功能發育尚未完整,抵抗力較成人低,面對空氣污染、化學物品、種種存在於空氣中、食物中的有害物質,小兒很容易得此病。跟據衛生署研究發現鼻敏感是14歲及以下兒童第2類常見的慢性病,發病率高達24.5%,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有鼻敏感。

鼻敏感常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水倒流、眼鼻及上顎常發瘙癢或咳嗽。尤其早晚容易發作,甚者全日鼻水噴嚏不停。這些症狀可以個別出現,亦可相兼出現,困擾發育成長中的兒童,家長宜多觀察,發現後及早求醫。

鼻敏感vs //鼻敏感vs 肺/脾/腎
於中醫診斷中,鼻敏感屬「鼻鼽」範籌,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瘙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徵的鼻病,與鼻敏感相符。可以季節性發病、也可長年發病。鼻鼽的發生,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影響肺部氣機正常運行;中醫常謂六邪風、寒、暑、濕、燥、火。而鼻鼽外因多為風邪兼挾其他諸邪上犯鼻竅而致。多與肺、脾,腎有關。中醫需根據病程長短,鼻所牽涉的症狀及平素全身症狀等進行辨證論治,以利病人選取適當的食療方。

 1. 肺氣虛寒型 

若見鼻孔瘙癢甚,噴嚏後常流大量清涕,鼻塞,嗅覺減退。易感冒,易疲累,容易怕冷怕風,不夠氣,聲音低微,或自汗,或面色偏白。
食療:黃芪 20克、防風10克、白朮15克、水3碗
做法:清洗藥材,再用3碗水煮30分鐘即可。早晚一次,空腹服。
作用:溫肺補氣,散寒祛風。

 2. 肺脾氣虛型 

為小兒鼻敏感最常見類型。鼻塞鼻脹較嚴重,或影響呼吸。鼻涕清稀或粘白,淋灕不絕,雙下鼻甲粘膜腫脹,蒼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樣變,嗅覺遲鈍。病程多長達至少一年。平素常感頭昏腦脹,精神差,氣短,惡寒,四肢困倦乏力,胃納一般或差,大便爛。舌質淡或淡胖,舌邊或有齒印。
食療:黨參15克、黃蓍5克、大棗3顆、生薑2、 陳皮1片、辛夷花 數顆 、炙甘草6克、3碗水
做法:清洗藥材,再用3碗水煮30分鐘即可。辛夷花宜打碎使用,生薑可切絲方便出味。每天一次。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斂氣。

 3. 腎陽虧虛型:

多為長期病患者,鼻癢及噴嚏,時間較長,難停止,清涕不絕,早晚較甚,鼻甲粘膜蒼白水腫。平素惡寒怕風,嚴重者枕後、頸項、肩背也有感寒冷,四肢不溫,面色淡白,精神差,注意力較低,難以集中,易影響學業。或見佝僂病或發育延遲,容易遺尿。
食療:黑豆、核桃仁、黑芝麻、百合各10克、沙參15克
做法:黑豆、核桃仁、黑芝麻、百合炒熟,四者與沙參一齊磨成幼細粉末。以滾水沖成糊狀服用,每天一服。
治法:溫腎陽,補肺氣。

 4. 肺經郁熱型:

多為鼻鼽初起或因對致敏原過敏者。患者遇熱氣時或食辛熱的食物時,突起鼻塞、鼻脹感或痠癢不適,噴嚏多,鼻流清涕,鼻下甲稍腫脹,或沒腫脹,色紅或紫暗,或見咳嗽咽癢,口乾煩熱。舌質紅。
食療:桑葉 10克 、菊花數顆 、薄荷葉2片 、水3碗
做法:桑葉、菊花先煮15分鐘,再下薄荷葉煮10分鐘即成。菊花可用杭菊,如鮮品用蟹抓菊。
治法:清宣肺熱,散邪通鼻。

小朋友鼻敏感‧4大舒緩飲品以上食療可以常服,建議每週停一至二天,好讓身體作出調整。平日亦應戒除所有奶類製品及含有奶類的食品及飲料,如牛奶、芝士、乳酪、奶茶及咖啡等等。長久而言,若鼻敏感患者病程較長,除了一般食療及服食中藥外,亦建議作針灸治療以助減輕鼻敏感對生活的影響。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每個人體質及具體狀況不一,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有關之專業人士意見。)

About author

林惠賢註冊中醫師
林惠賢註冊中醫師 1 posts

香港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 香港大學臨床皮膚醫學證書 香港大學中醫學深造證書(腫瘤學)

You might also like

育兒指南

了解自閉症兒童共建共融生活 – 連美琪姑娘

自閉症譜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寫ASD) 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他們的社交溝通及互動能力發展遲緩。部分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在社交溝通及語言能力上較高,因此也被稱為「高機能自閉症」或「亞氏保加症」。自閉症的成因仍然未知,但普遍的研究人員均認為基因及環境因素是誘發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的原因之一。

孩子健康圈

嬰兒濕疹‧外治有妙法

餵服中藥對父母和濕疹小兒來說都是異常痛苦的差事,若治療上能配合外治方法,除了可以幫助舒緩濕疹帶來的不適,還能減輕服藥帶來的壓力。嬰兒濕疹大致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外用藥可以根據皮疹性質之不同,予以不同處理。

孩子健康圈

小朋友「鼻敏感」食療‧3大指引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以經常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狀為主,一般與天氣轉變有關,並有一定的致敏源,病情反復,易驟發驟停,常見於早上及晚間發作。此病相當於中醫病「鼻鼽」,與肺、脾、腎有密切關係,而其發作多為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