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鬧蹩扭就像青少年失戀

小朋友鬧蹩扭就像青少年失戀

前陣子,幾個家庭一起帶著小朋友們外遊。幾個家庭的小朋友們共同進退幾天,結果是,大人們經常都因為一個問題而頭痛:A要和B坐,但是C又要和B坐,而B不能獨自吃飯,所以其中一邊必須有一位大人,怎辦?公車上只有兩個位,A和B坐,C就不能和B坐,小朋友隨時因為這樣在公車上放聲大哭。

的確,有一次進到餐館,其中一個小朋友因為以上的原因,放聲大哭。她的媽媽很用心地解釋了好久,包括待會可以輪流坐、小朋友必須要有大人照顧吃飯等,總之就是想她明白,從而諒解,繼而不哭。可是,事實是她不斷哭不斷哭。最後我忍不住,走上去一個把她抱起,抱到附近的一個角落。兩分鐘之後,她沒有再哭了,而且回來後沒有再提起此事。好像哭這件事沒有發生過般,之後她一直都歡天喜地與其他小朋友們玩。

事後,小朋友的媽媽問我跟她講了些甚麼,為甚麼可以突然止哭?其實,我抱她到一邊後,完全沒有跟她討論「座位」的事。反而,我說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她現在的問題,就叫做「左右肩膀,每邊有個按鈕」。由於她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所以她馬上就減少哭的程度,留出部分心力來聆聽。我繼而說,這是個遊戲,有兩個按鈕,按其中一個會哭得很大聲,甚至會變聲(當然這個時候我會把握機會示範搞笑的哭聲,始終我是個戲劇人嘛),至於另一個按鈕,只要一按下去就會暫時用盡心力去想現在怎麼辦?(當然也暗示,哭聲要暫時停一停,否則怎能去想現在怎麼辦?)

「玩」了一會之後,由於集中精神去「玩」,她已經完全忘記了哭的感覺在帶她回座位之前,我才把她帶回「現實世界」:咦,剛才你媽媽說如果你停止大哭就很「叻」,下次可以與B坐。噢,你看,現在你發達了!

跟一些年輕友如何協助失戀的朋友減輕傷痛」時,很多人都已經知道談論「跟對方說『不要傷心、不要記住』就等如送對方去死」的道理。因為人是不能處理「否定訊息」的,所以對方的腦裡只會保存了「傷心、記住」的訊息。年輕朋友們都告訴我,最好的辦法是完全不要提起那件失戀的事,反而好像不經意地帶對方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分散其注意力。待失戀的那個人驚覺自己已經把注意力放了在不關事的事情上時,再讓那個人回想自己的「成就」。

大人,由於有「權力」,所以常常都想在小朋友們鬧情緒時,以「教導」的方式讓他們學懂控制情緒。然而,就像失戀,不應被情緒控制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當下卻做不到。不少人都會建議家長,先指導小朋友們描述自己的情緒,描述後還要接納,之後再去處理。這也是很好很好的方法。只是我會建議,如果小朋友情緒太大的話,在「指導他們描述」之前,或許還可以先加一個「分散注意力的遊戲」(當然這個遊戲要與之前的事有少少關係,否則就是「耍」了他)。

再說,處理爆發的情緒,始終也是難事。所以,最好的,還是家長們能汲取經驗(知道小朋友們情緒爆發的導火線),優化安排以防患於未然。後來,我們再次有機會與另外幾個家庭,又是帶著一群小朋友外遊。那次,還未上機,我們已經認真地跟小朋友們商討A、B、C將會如何一起坐的安排了。

About author

You might also like

Trouble Kids

做錯事又唔認錯

小明無記性,常常不記得帶課本回家,以致第二天沒有功課交給老師,媽媽千叮萬囑:「再不記得,學校會記你一個缺點!」小明是記得媽媽說過學校會記缺點,但他仍是無記性,重犯錯誤,於是媽媽丟光他心愛的模型,罰以後不准出街玩,並說:「你咁無記性,一點用也無!」小明怕得大哭,但結果也一樣。

Trouble Kids

你竟敢「駁咀」?!!

聽教聽話的孩子惹人喜愛 駁咀的孩子令人煩惱!!  駁咀≠可惡 孩子不斷成長,駁咀的情況幾乎一定會出現。由幼兒的「No! No! No!」或「唔制呀」,到小學級的「點解一定要咁做」;到青少年期的「唔係咁喎,不過講你都唔明架啦!」;林林總總,各式其式,總之就令父母的意思不能暢順地運作;

Trouble Kids

做功課心不在焉?

♥  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  ,成員A的焦慮,可以變為成員B的憤怒。例如,媽媽因著無微不至的關心,在生活壓力下,一些時候不自覺表現焦慮,為的是擔心幼子受挫受損;但幼子在接收到這焦慮的表達下,可以變成不耐煩,甚至產生對媽媽的憤怒,生氣她為何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