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盡「親子伴讀」‧發掘故事中的「聲音」

玩盡「親子伴讀」‧發掘故事中的「聲音」

還記得小學時,中文科老師教過「擬聲詞」嗎?就是用來描繪聲音的詞語,甚麼「嘩啦嘩啦」、「轟隆轟隆」那些。可有想過,「擬聲」也可以是相當有趣的親子活動,而不只是在寫作文章時才可以用的東西?

栩綾已經八歲。拿起一本書,她已經可以自己閱讀有時我想伴讀,她更會嫌棄我「阻住」她閱讀,拖慢她的進度!不過,每當我和她一起玩「擬聲」遊戲時,她總是會發現「原來爸爸還是一台難以取代的伴讀神器」。

很多教育界的朋友,都提倡親子伴讀,其好處已沒有甚麼好懷疑。但我眼見很多家長,幾乎都把焦點完全放在「發生甚麼事」、「主人翁說甚麼話」上。當然了,那是故事的主要內容。然而,啟發「多元感官」參與,是發揮小朋友各項潛能的重要關鍵,總好過單是看故事中的「知性內容」。與小朋友們一起發掘故事中的聲音,然後一起「模擬」,真的既好玩又有益。

三隻小豬。大豬拿草堆來起樓。草的聲音「沙啦沙啦」把草堆一疊疊地疊起來「撻撻、撻撻」。大野狼一吹,「舒~沙~」。且別小看人的嘴巴,可以做出來的聲音效果多得超乎想像。害羞的家長當然可以借助道具,用家中物件製作聲音,但是總不及自己的嘴巴那麼靈活,以及……那麼能逗笑孩子,樂趣無窮。 

然後,二豬拿來柴枝。柴的聲音「吱吱、扎扎」。起木屋要鎚釘,「砰砰砰砰」。大野狼一燒,「霹靂啪嘞~~呼~~砰」(最後兩聲是烈焰急升,然後木屋塌下的聲音)。看到了嗎?不單只提升趣味。孩子們能更具體、清晰地了解到兩隻小豬兩種物料的不同。更加有助「理解」。

「擬聲」遊戲,不是只是說故事時才可以玩的。伴讀、說故事時「擬聲」,只是入門。更加好玩的是在脫離已有故事時。例如,和小朋友們一起創作、改編故事之時,加入聲音元素,往往可以引導孩子想多些、想闊點。「如果是四隻小豬,還可以用甚麼物料?……牠拿起一樣東西,搖起來『颯颯』聲,想想是甚麼?」

 送給「想不出有甚麼聲音可以去模擬」的家長: 
故事當中,甚麼東西會有聲音?最簡單的,當然是環境。三隻小豬起屋時的聲音。「狼來了」當中,牧童放牧時聽到甚麼聲音?灰姑娘坐上南瓜車,馬蹄聲、街上人群聲、自己緊張的心跳聲,全部也是聲音。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人物這裡指的不是「台詞」,而是人物的「聲音」。三隻小豬,大豬最懶,牠走起路來拖拖曳曳,發出甚麼聲音?二豬的腳步聲和勤快的小豬,有何不同?小朋友們只要一聽到「不同的聲音」,馬上就想像到不同的神態,對其想像力肯定有正面幫助。大野狼看到不同的屋子時,會發出甚麼不同的嘆息?「嚎嗚」(看見草房子,洋洋得意)、「哼悟」(看見木房子,要先想想辦法)、「吼嘩」(看見磚房子,有點無計可施)就有巨大的分別。留意,這些聲音沒有「對錯」的,只要做,那就對了。家長們大可放一萬個心。

最後,最好玩的,當然就是像電影配樂般,「放大心理效果」的聲音。大野狼來的時候,「咚冬咚冬咚冬咚冬……隆隆隆隆隆……」,多緊張刺激!至於,牧童騙了村民們上山後,「喔噢……緲秒妙瞄」(喜劇片常見的配樂效果)。

除了說故事外,「擬聲」用於講道理、表達抽象思維等,都很有用。下回再續。

About author

梁承謙博士(一休)
梁承謙博士(一休) 20 posts

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正職:一半舞台編劇,一半教人教書。 育有一「好」:栩綾九歲,熙諾四歲。 http://www.7a.org.hk http://www.fed.cuhk.edu.hk/~qsp/qsip/index.html

You might also like

Innovative Kids

親子「框中畫」‧ 幼兒「天馬行空」大躍進

新年小朋友開心玩過、盡情食過,差唔多又要準備返學啦!不如一齊畫下「框中畫」讓小朋友「收心養性」一下:) 「框架」形狀可以好多變化,無論是圓形、正方形,蛋糕形又或「臉譜」都好,重點是讓小朋友

Innovative Kids

勤有功,戲有益,改改更有益

讀者們,先來一個暖身遊戲。 請看看以下句子,並指出當中是否有謬誤的地方,如有的話錯在哪裡? 句子(一):這一代的小孩普遍來說必會較上一代更有創造力,因為現在有很多可以用錢買到的創造力提升培訓服務,同時現在的人比較有錢。

Innovative Kids

給予支持鼓勵,與BB一起站起來

BB到了8個月開始會慢慢從坐著然後扶著物件站起來, 從站起來到下個成長階段便是學行。 父母們對見到BB的每個成長轉變都會感到雀躍興奮, 如片段中爸爸媽媽將BB的學行歷程用心記錄下來, 你又有沒有留意到BB已經踏入學行新里程? 以下是一些可幫助BB步行的小點旨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