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肥?還是水腫?中醫有妙法

是肥?還是水腫?中醫有妙法

每天在路上或報章上,我們都不難發現關於瘦身或減肥的廣告,媽媽們也十分關注這問題。除了影響體態外,更會影響身體機能。但肥胖與水腫應如何區分?飲食方面能如何改善症狀?

肥胖性水腫
水腫,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工作壓力、無規律的生活習慣、長期久坐、或疲勞造成的新陳代謝低圖二 (Mobile)下等原因,而導致浮腫的產生,當中最常見的水腫為肥胖性水腫及體位性水腫。「肥胖性水腫」是肥胖人士皮下脂肪組織增多,對淺靜脈的支撐作用減弱,而且血管易於擴張,血液淤積導致血液及組織液回流受影響而發生浮腫,因此身體肥胖者應多做運動適當減肥,水腫自然消聲匿跡。

體位性水腫
「體位性水腫」多由於長途旅行,長時間坐位或行走,使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滲出增多,較易形成下肢水腫,經休息後水腫可消失。若出現下肢水腫,我們可以進行抬腿按摩以減輕症狀。坐在地上,將一隻腳抬高成直角,以拳頭拍打腿部,5分鐘後換另一隻腳。若時間充裕,還可將浴鹽放入浴缸中,讓小腿浸泡一段時間,就可以將肌肉鬆弛。浸浴完畢後也要在小腿進行拍打的動作,加速血液循環。

  致肥8大項  

中醫對引致肥胖的原因大致分為八項:年齡、性別、飲食、勞逸、情緒、遺傳、環境、疾病。中醫學認為中年女性較易出現肥胖的現象,由於中年以後,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退化,代謝水濕的功能亦減弱,水濕膏脂容易積聚體內。而且女性的腎氣較男性早衰退,所以腎氣不足,不能化氣行水,使痰濁濕氣等停留體內而引致肥胖;其次,情緒因素亦是致胖的重要原因,五臟與情緒關係密切,情志不穩必然影響臟腑功能。過度思慮傷害脾臟運化,從而影響脾臟對水液散佈,導致肥胖的產生。

 常見「脾胃氣虛型」肥胖  

肥胖類型可分為脾胃氣虛、濕熱、肝氣鬱結、氣滯血瘀、陰虛、痰濕、脾腎陽虛;當中以脾胃氣虛、痰濕及脾腎陽虛最常見。脾胃氣虛型肥胖常出現倦怠乏力,肢體困重,食慾不振,動則氣短。痰濕型肥胖易頭暈,昏昏欲睡,口黏口甜,腹脹,肢體困重,大便不爽。脾腎陽虛型肥胖多見浮腫,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腰膝酸軟,大便稀溏。

圖一 (Mobile)   3大食療    

脾胃氣虛型肥胖:蓮子粥
蓮子1兩、大米半斤 
功效:補脾止瀉,澀精補腎。

痰濕型肥胖:薏米赤小豆粥 
薏米2兩、赤小豆2兩、澤瀉3錢、陳皮2錢 
功效:健脾利濕,消腫化痰。

脾腎陽虛型肥胖:芡實山藥粥 
芡實1兩、蓮子1兩、山藥1兩、扁豆1兩、大米適量 
功效:補腎溫脾,固澀止瀉。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每個人體質及具體狀況不一,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有關之專業人士意見。)

About author

梁詩韻中醫師
梁詩韻中醫師 3 posts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針灸)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 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臨床教研中心(下葵涌)www.yanchai.org.hk

You might also like

產後

每個媽媽都有一個哺乳故事

每個媽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母親的愛是無私大愛。 餵哺母乳看似方便簡單,其實並非想像中容易,箇中包含了媽媽的愛及堅持。 以下是節錄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吉爾斯斯坦辦事處的代表藤井美空的一個故事。

產前

餵哺母乳需支持及支援 

早前報導美國加州新手媽媽約翰遜(Jillian Johnson)餵哺初生長子蘭登(Landon)時,因不知自己母乳不足,導致嬰孩脫水,僅活了19天便逝世了。消息的確令人不開心,亦帶出另一大家需關注問題,社會是否有足夠的母乳支援幫助?以及家人支持亦很重要。

產後

產後缺乳之中醫治療

婦女產後一項最常見的問題便是產後缺乳了。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提倡餵哺母乳,使婦女對此趨之若鶩。然而有部份產婦因未能成功哺乳而求診中醫。讓我們先了解產後缺乳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