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寶寶濕疹‧由懷孕開始?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因受到內、外因素刺激引致的表皮及淺層真皮炎症所引起,是皮膚科的常見病。患者自覺皮膚痕癢,出現點狀、塊狀或與致敏原相關形狀的紅疹。皮疹多呈對稱分佈,常見於面部、耳後、四肢屈側、乳房等處。
急性期以疱疹為主,有液體滲出傾向;而慢性期以皮膚苔蘚樣變為主,容易反覆發作。中醫把本病歸於「濕瘡」範疇。常見因受外來致病源影響,加上先天體質較弱或飲食不節,導致「風、熱、濕」三者蘊結於肌表而發病。治法除清熱解毒外,亦有因應臟腑機能失調而施治,故治法用藥多變,不會「一方走天涯」。
孩子還在母親肚裡就要開始預防?
眾所周知,胎兒的發育過程與母親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因此坊間為懷孕母親而設的營養補充品多不勝數。然而,過信營養補充品功效而忽略均衡營養的需要,或是過量攝取營養都不見得對胎兒有任何益處。中醫有言:「過食傷脾」,脾為運化水穀之氣的中樞,脾胃受損則水濕不化,過量進食補品更容易內鬱化熱,濕熱互結傳予胎兒,後果不言而喻。
因此,孕婦必須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多吃蔬果等富有營養而易消化之品,保持均衡營養,忌食生冷、煎炸油膩及辛辣食物,忌煙酒,盡量避免利用藥效重猛的藥材補身,慎選營養補充品,並多找資訊,多徵詢專業意見,便可以健康的身體孕育新生命來臨。
家居與個人清潔
清代著名醫書《溫病條辨》中有云:「小兒形神未充,陰陽未盛……為稚陰稚陽之體」,意指小孩發育未完全,不論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均為不足,與西醫所指小兒抵抗力不足不謀而合。所以,為了讓寶寶完全遠離任何致敏原,家長往往會特別注重家居清潔和消毒,甚至連飼養已久的寵物都拋棄。真的有此必要嗎?
曾經有不止一次這樣的經驗:探訪最近生了小孩的朋友,母親把小孩抱出來問誰要抱一下,想抱小孩的人先接到的不是她的小孩,而是一瓶酒精搓手液。亦曾聽說過有家長以醫院為病房消毒專用的清潔液,每天以超過正常使用的濃度清潔居室。事實上,個人與家居清潔的確很重要,政府廣告亦不分日夜向大眾傳達不少健康訊息,包括洗手,清潔家居等亦有清晰指引,但過度清潔只會適得其反。平常於地上浮游的一般細菌和塵埃其實可適量刺激寶寶的免疫反應,卻被趕盡殺絕,取而代之是連成年人都可能過敏的致敏原:殘留的消毒劑、酒精、香精等添加劑、過量漂白水所揮發的氯氣等等。
中醫治療
如寶寶患有濕疹,於求診前可多加留意具體症狀,使醫生能夠掌握起病過程。中醫根據小兒年齡會有不同用藥原則,2歲以下小孩以外洗藥為主,常用金銀花、野菊花、苦參、地膚子、黃柏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品煎水作為外洗方。兩歲以上小童可配合內服藥使用,但必須按照中醫辨証原則用藥,亦不可將成人用治濕疹方胡亂用於小童身上,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小孩於濕疹發作期內可能伴有發熱、煩躁等症狀,因此飲食必須清淡,多讓小孩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亦應避免帶小孩在人多擠逼地方逗留。如症狀嚴重,必須立刻送醫診治,切勿延誤時機。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每個人體質及具體狀況不一,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有關之專業人士意見。)
About author
You might also like
「推拿」舒緩小朋友濕疹
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必須依賴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小兒脾胃功能較差,其消化吸收功能原本不足,加之寒暖不能自調,又易為飲食所傷,很容易使脾胃功能失調。
健康便便 點分「色」
BB︰「媽咪話我由初生至今,並由餵母乳轉食奶粉,便便的分量及顏色都有明顯的分辨,有時仲好臭臭添!原來便便的分『色』及質地,可以透視我的健康狀況架!」
增小朋友免疫力‧4季合時湯水
《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意即身為自然界的一分子,我們的飲食也應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廣東人對「煲湯」情有獨鍾,以下將介紹就四季的特點各介紹一款湯水,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