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曳曳」總有因,必睇!
孩子乖乖地成長,該是每個父母的期盼。但現實中卻有太多孩子「曳曳」,今次先就先看兩歲以下的嬰幼兒。
♦ 不肯飲奶/飲得不夠
♦ 不願沖涼或揀人幫他沖涼
♦ 轉食餬仔或固體食物時,不肯吃或將食物吐出
♦ 常哭哭啼啼
♦ 不肯依時睡覺或睡得很短
♦ 嘔奶/嘔吐
♦ 撒尿/屎(戒片片時期)
♦ 常扭計不肯上學/上Playgroup
♦ 時常抛擲物件
♦ 懂得行就四處亂走,不聽指示
♦ 一定要父/母陪睡,否則便大哭
♦ 常用口咬或用舌頭黏物件
♦ 不肯吃葯、探熱等……爸媽可自行加上更多例子吧!
兩歲以下嬰幼兒的「曳曳」,其實絶大部份是因為不合作、不跟隨父母或照顧者時間表,打亂了成年人的計劃。遇著這情況,首先要問﹕孩子的不合作行為,是他故意如此?還是他不能自控地發生?(例如︰嘔奶,這的確給成人帶來麻煩,但這是他刻意的嗎?) 爸媽們可以從上面的例子清單中,挑出那些是孩子故意的反叛,那些又是他不能自制的反應嗎?別隨便「寃枉好人」啊!
再者,要多瞭解嬰幼兒階段的發展特性。例如︰約9個月開始,孩子較喜歡抛擲東西(如玩具),這是因他手臂大肌肉有初步發展,他躍躍欲試;這跟較大年紀的孩童發脾氣時亂擲物件完全是兩回事!又例如,這階段的幼兒喜歡嘗試用他的觸覺︰眼看、鼻聞、口咬/舌黏、耳聽、手摸,這是他探索世界周圍的途徑,但當然也弄得四周亂七八糟;這時,是要罵孩子「曳曳」,還是要適當引導呢?!
因此,面對「曳曳」事件時,先要辨別其行為是否跟他的發展階段相稱。若是,便接受可能帶來的打岔或混亂,彈性處理吧! 但若牽涉一些他必須做而因不喜歡而抗拒(例如生病時要吃葯),則爸媽要有信心地執行該做的事,別因他哭鬧而退縮呢!這其實牽涉另一重要課題︰建立父母的權威。下回分享。
About author
You might also like
從「廣東話慣用語」看孩子語言能力
別以為慣用語對小朋友學習並不重要,其實,理解及使用慣用語,均需一定的語言能力。如下例子,慣用語的意思可能是間接的,故小朋友要理解慣用語,要先明白一個字詞可有多個意思,而一些意思與字面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聯。
新生至一個月大嬰兒的發展
寶寶呱呱落地,為父母帶來無限驚喜,亦標誌著一個家庭新歷程的開展。初生嬰兒看來只會吃、睡、哭和撒尿。其實寶寶正在學習和適應母體外的世界,而父母在照顧他的生理需要時,親子感情亦正在建立。當寶寶將近滿月時,他會比較活躍、機靈和有反應。他的四肢活動會比較流暢,亦會察覺周圍環境,更會對你的面孔和周圍的聲音感到興趣及作出反應。
親子「花草樹枝」畫‧一齊「執」一齊畫
據BBC報導「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調查顯示,8-12歲的兒童中,只有五分之一「與大自然接觸」,情況實在不太理想。其實走入大自然跑跑跳跳,不單可呼吸新鮮空氣,更能釋放孩子的多餘精力,避免因精力得不到正常抒發而出現煩躁、焦慮及注意力難以集中。